古天乐太阳集团-2022官方网址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

通知公告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创新基地·名家会客厅】名家会客厅讲座第169期事后新闻:诗化人生:唐人的比兴艺术

作者:研究生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16-04-21 浏览量:


品味唐诗 人生如诗

——名家会客厅讲座第169期《诗化人生:唐人的比兴艺术》

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宛若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宝石镶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而不得不说,唐诗是最耀眼的明珠,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唐,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时代,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是一个让当代人向往的时代。徜徉唐诗长廊,我们轻轻尽情感受唐诗散发的气息,从唐诗中解读盛唐的国力强盛,寻找中唐战乱贫乏、百姓疾苦、社会变迁的痕迹,体味字词间流动的对生命的礼赞。

走进唐诗的艺术世界,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华初试,到陈子昂的感遇诗;从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等)的保家卫国、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的恬静雅淡到“李杜”(李白、杜甫)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刘禹锡、李贺;再到晚唐,温庭筠、“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等。唐诗记录和反映了中华文明最令人引以为豪的一个时代,将盛唐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月15日14:30名家会客厅讲座第169期《诗化人生:唐人的比兴艺术》在研究生院308国际会议厅如期顺利举行。演讲人是刘明华,西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文化委巡视员,重庆市政协常委,中共重庆市委政策研究室和重庆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刘明华教授,学识渊博、语言幽默,用词生动,呈现了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歌艺术传播的知识盛宴。刘教授主要从感遇诗到比兴诗、政治的艺术化、诗与“危机公关”——最经典的诗“化”政治案例、生活的艺术化和诗化、对后世的影响五方面进行讲述唐诗中的比兴艺术,带领我们走进了唐人诗歌的艺术世界。

首先,以感遇诗开场,再到比兴诗,谈怀才不遇,结合个人经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带领大家一起畅游诗歌艺术的海洋。随后,刘教授举例、分析陈子昂、张九龄、张籍等诗人,就其作品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引人入胜。

从感遇诗到比兴诗

谈到感遇诗,刘教授列举了感遇诗的三种形式:感士不遇(怀才不遇)、似遇非遇、少才不遇(不才不遇)。

怀才不遇,是内因和外因共同造成的结果;似遇非遇是有些真正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不一定能够发挥才能;少才不遇是自我感觉与现实期待造成的落差,导致很多人愤愤不平,抱怨没有机遇。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另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後岁馀,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刘教授分析了这些文献记载,指出,贾生也就是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政治的艺术化

就政治的艺术化,典型代表是陈子昂的《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刘教授具体分析了陈子昂的个人仕途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关系,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武则天当政,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从陈子昂的仕途来看,因为唐王朝是一个重武的时代,文人在军队中更没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完全融入武将、士兵的行列。因此,陈子昂的辞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陈子昂《感遇》是运用了托物自喻的手法,借兰若来抒发自我的怀才不遇的情感。

此外,张九龄《感遇十二首》“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刘教授认为感遇诗在艺术上的贡献是在艺术形式上,把比兴手法成熟化和整体化,即由局部的比兴或比喻,扩展为整体的表达,从而成为一种体式。唐诗进入了日常生活,就给当时的文人、一般知识分子,甚至一些百姓来抒发情感的方式。

诗与“危机公关”——最经典的诗“化”政治案例

就诗与“危机公关”,以张籍《节妇吟》为例,“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刘教授将这首诗定义为已婚女子婉拒追求者的情诗,“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表明女子虽发乎于情,却止乎于礼。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延伸之意就是“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生活的艺术化和诗化

就生活的艺术化和诗化,刘教授列举了朱庆馀的《闺意呈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画眉“,出自“张敞画眉”典故,大志是说汉朝张敞经常在家给妻子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有司就用这些事来参奏张敞。皇帝就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谈到唐诗“比兴体”对后世的影响,刘教授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比兴体,能引发人的无限联想,适合文学的解读。但是若是解读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最著名的就是“乌台诗案”。苏东坡生活在宋代,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力弱小王朝:960年,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手握兵权,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宋太祖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并留下了“不杀文人”的祖训。他要求后世子孙继位时,都要在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的一条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绝对不杀,不管他写的奏章多么激烈,都不能杀。文人即使犯了罪,通常也都是被流放了事。因此后代皇帝均承蒙祖训,对待文官的处理,大多贬谪、罢官。因此就乌台诗案,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最后,圣谕下发,苏轼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现在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

第二,文学的多重理解与史家的微言大义手法为后世的深文周纳提供了解读的依据。这也就是后来明清两代“文字狱”源源不断的原因。

对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的盛唐,文人骚客也经常讽刺当政者,但是文字狱却甚少发生。因此,刘教授认为,明清文字狱兴盛的原因是政治统治者出于文化自卑感、政治虚弱感的原因。对此,刘教授还列举了王蒙《坚硬的稀粥》、重庆“彭水诗案”曾被误解为讽刺当局者,引发社会热议,最后出于各方的力量,黯然处理。

最后,刘明华教授与现场的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就贾谊“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对待鬼神的问题,刘教授指出当今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信仰。对待鬼神,还是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他建议当今大学生可以不信仰宗教,但是一定要有文化信仰,要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就有同学提出“理科生如何阅读书籍?”刘教授认为文科、理科各有所长,从读书的角度,不能直截了当的划分界限。对于国学知识,应该多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周易》等,要选择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著名出版的书籍。“选好书,才少走弯路”,这是刘教授对学生的建议。

就国学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刘教授认为对于艺术人才的选拔,应该对目前高考招生支墩进行改革,提高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对于艺术创作,当下戏说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流行,艺术创作受到的干预也比较大,但艺术创作者应该有丰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进而解放思想,进行自由的创作。

文:张顺

欢迎关注“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

2016421


附件: 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