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广义超元论
——记名家会客厅讲座第174期
11月22日周二晚19:00,在古天乐太阳集团308国际会议厅,名家会客厅讲座第174期“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广义超元论”如期举行。本期名家会客厅,我们有幸请到重庆大学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跃教授,他还担任重庆市思维科学及智力开发学会理事长、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何跃教授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对广义超元论的核心观点、基本特征、一般程序、案例分析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一系列的带有思辨性的科学哲学问题,何跃教授为现场老师和同学一一解答,共同领略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广义超元论在科学哲学中的魅力。
马克思的实践观内涵
就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内涵,何教授首先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其实践性,他引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正聿的观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同时他引用李秀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何教授将客观现实性解读为对于意识人类有现实意义,将自觉能动性解读为显现、设定、建构、创造,将社会历史性解读为不究竟的具体涵义。
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何教授指出近代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这就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去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为了能够解释世界,哲学家们就必须预设某一先验存在或抽象本体。这在马克思看来,多此一举,无异于头上安头。
实践使自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何教授援引孙正聿的观点:“实践是主体与客体关系、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基础。同时,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在的自然变成‘属人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也就是使自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如果我们依据马克思“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思想,也可以推论出——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对人类有意义的所谓的“自在的世界”或“自然的世界”——的结论。同时他提出疑问:自然的世界是不是“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如果是,即是无,对人无意义;如不是,就是“属人的世界”。因此,他秉持的观点是自在的世界本质上也是属人的世界。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对象化活动。所谓“对象化”,就是通过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对象的自然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自然由于人的活动所产生和显现出来的新的规定性中。这样人所面对的自然,就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是获得了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
何教授认为马克思的上述有关实践的重要论述,是广义超元论思想的哲学根据。那么,何为广义超元论?何教授在接下来的演讲中,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广义超元论
所谓广义超元论,何跃教授主要从广义超元论的核心观点、基本特征、一般程序、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准确的阐述。
就广义超元论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广义超元论坚持认为,可以被我们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象世界、本体世界及其相互关系,都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出来的与人有关的对象性存在。同时,广义超元论坚持认为,还必须设定一个与对象性世界保持“单元不二”关系的,人类意识不可企及的非对象性世界等等。
何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非对象性世界是否存在?存在能否表现为对象性存在和非对象性存在?对此,他的观点是属人的世界不是非对象性世界,自在的世界亦非非对象性世界,非对象性世界是所有的思虑言说不可及;他认为存在能表现为对象性存在和非对象性存在。原本没有人类意识,原本没有“存在”。存在源于意识人类的设定,并将其划分为彼此“虽有分,而实不二”所谓对象性存在和非对象性存在。
就广义超元论的基本特征,何教授指出了如下几点内容:第一,坚持认为对象性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或者说,作为我们对象物的现象世界、本体世界及其相互关系都是现实存在着的,即都可以被我们指称和描述言说,但是,这一客观实在性或现实存在性必须是也只能是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予以确认或赋予其意义的。他以“电子的双缝实验”为案例进行分析,他认为电子的双缝实验是以人的观察测量为转移的、客观的科学事实,也是典型的人定事实。
第二,坚持认为非对象性世界不是所谓的“最高实在”,而是“无”或“非人类的世界”,它是不能被我们指称和描述言说、不能动念,因而可以说是对于人类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非对象性存在(海德格尔之“无”)。
第三,坚持认为,非对象性世界与对象性世界“虽有分,而实不二”,非人类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虽有分,而实不二”。何教授结合案例,就惠能偈的两种文本表达之比较(本来无一物与佛性常清静)、唯识宗“唯识无境”与般若宗“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之比较等进行解读。
第四,坚持认为联系对象性世界和非对象性世界的是主观的、感性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所谓的先验的“我”或“阿赖耶识”或抽象的“人类意识”。何教授在此处指出广义超元论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至上论的观点,区别于“存在即被感知”等基于先验“我”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五,坚持“应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坚持有所选择、指向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有所选择地进行指称和描述言说(即坚持创新创造和择善而从)。何教授结合“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区别、“科学真理”与“地方性知识”的区别、“反映论”与“描述言说论”的不同、关于“心灵感应”的争论等问题进行解释。
就广义超元论的一般程序,何教授认为人类的活动“始于实践,中于认识,终于实践”,即所谓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当然,这是一个无限延续且周而复始的过程。也就是说,始于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中于指称和描述言说,终于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他认为上述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接着,何教授列举了五个案例,同时结合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广义超元论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解释。
“光在我们发现或发明之前是否存在?”何教授指出:原本没有作为人类对象物的光;可以被我们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光,源于意识人类如此这般的显现、设定、建构活动;如此这般存在的光,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的实践认识能力的提高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
"参与者的宇宙”如何解释?何教授认为我们关于宇宙存在与演化的所有描述,是基于科学家显现、设定、建构宇宙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赋予了宇宙以意义,作为人的对象的宇宙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意志的烙印,是人类意志参与其中的宇宙。即所谓的“参与者的宇宙”。
何谓“科学事实”?何教授指出所谓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并经过鉴定了的经验事实。科学事实有两种分类:事实Ⅰ,是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与人的选择有关);事实Ⅱ,是对数据、图形的陈述或判断(与概念系统有关)。因此,结论是科学事实是典型的人定事实,属于地方性知识。
何谓量子纠缠现象?何教授指出不管两个粒子(有共同来源)距离多么遥远,一个粒子的变化立即就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这就是量子纠缠。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而量子纠缠则是科学家们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并经实验证实了的科学事实、人定事实。
关于量子测量问题的三种经典解释。何教授引用大量数据、专家学者的观点等进行分析,指出量子测量是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问题。“薛定谔的猫”问题是所有量子力学体系的测量问题的一个特例。就三种经典解释:其一,多世界解释。这是目前科学界比较一致认可的经典解释。这一解释既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理论一致,又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其二,哥本哈根解释。哥本哈根解释有坚实的实验根据,但是不能始终坚持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理论;其三,隐变量解释。这一解释理论上能够自洽,但是缺少坚实的实验基础。
在最后提问环节,何跃教授与老师、同学就非对象性世界、中国传统思想的发扬、社会与现实的关系、量子理论、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何跃教授的精彩演讲和解读,赢得现场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
文/张顺
欢迎关注“重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
2016年12月1日
附件:
无